孔子在《中庸》中说:“修身以道,修道其人”,“大德必得其寿。”现代在养生之道上孜孜不倦,无所不用,都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诲:仁者养心,一个人愈是心怀慈善,愈是心宽体胖,福寿安康。
医学家指出,乐观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活跃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使身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有利于防病治病。所以,拥有一颗慈悲的心,能够使人感到快乐。而快乐能使人远离疾病,使人长寿,是健康的源泉。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一个人如果活得很好,不一定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因为内心的慈悲和富足。《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德全而不危”。
在香港,107年的邵逸夫并非最有钱的人,但是说起长寿和慈善,却是首屈一指。有人说,邵逸夫的乐善好施与他三哥邵山客客死异乡有关。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邹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参加公益慈善,在当地口碑很不好,所以身患重病也很少有旁人关心。即使家人请来最好的医生,使用最好的药物治疗,也没能挽回生命。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纵然有万千财富,却难换回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他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邵逸夫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
唐代名医孙思貌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孙思邈还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意思是说,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使服用灵丹琼浆,对延年益寿也无济于事。
历代养生家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一个心怀慈悲之人,他们以爱待人,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邵逸夫临终前将百亿家产全部贡献了公益事业。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人一旦拥有了慈悲心,就懂得感恩,他们谦卑地面对整个世界,内心没有贪婪郁结,自然活得通透自在。这也许就是邵逸夫这位百岁老人予世人的启示:仁者多寿,善者多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