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话对如今的科学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4月6日,市科技馆特邀科技志愿者龚可欣老师开展科学盒子第六期《光的色散》课程,让青少年在课堂外也同样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本次课程是在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的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首先龚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然后,根据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最后,使用三原色光手电筒,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还提出许多疑问,例如:彩虹为什么是拱形的?彩虹的颜色为什么只有七种?龚老师也一一解答,让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身边的现象,从而把学到的知识深刻地留在脑海中。科技馆也将持续开展此类课程,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动动手、看一看、说一说,将孩子们带入一个个神奇的科学世界,通过科学实验满足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