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益阳市科技馆“益起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队走进赫山区第二完全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科学启蒙课。活动通过“静电现象”和“齿轮的奥秘”两大主题课程,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实践体验,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
在“静电探秘”课堂上,志愿老师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气球吸附纸屑”的经典实验揭开电荷的神秘面纱。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吹胀的气球成功吸附起彩色纸屑时,阵阵惊叹此起彼伏。进阶的“静电章鱼”实验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经过毛绒布摩擦的塑料丝在静电作用下如活物般舒展舞动,直观展现了同性电荷相斥的原理。静电球前围满了好奇的小脑袋,随着指尖触碰迸发的紫色电弧,电荷传导的轨迹清晰可见。
齿轮课程则化身为机械世界的通关挑战。志愿老师通过齿轮组模型演示,引导孩子们发现“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速加快”的传动规律。在实践环节,各小组领到不同规格的齿轮零件包,需要通过协作组装验证课堂理论。二年级的同学边调试齿轮边记录数据:“我们组发现20齿和40齿的齿轮咬合时,大齿轮转1圈小齿轮刚好转2圈,就像数学课的比例题!”
科技馆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开展“实验室进校园”系列活动,预计本年度覆盖全市10所中小学,通过沉浸式科学体验在孩子心中播撒创新的种子。这场科普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用看得见的实验现象解码科学原理,以动手实践代替单向灌输,成功架起了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的桥梁。当放学铃声响起时,不少孩子仍围住志愿者追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正是科学教育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