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医保局网站2月25日消息,近日,一些地方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减少,看病就医便利性不及引发南县科协干群热议。
科协干群认为,近年,慢性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70%以上。个人账户风险自担、自我保障门诊费用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保障群众健康的需要。“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逐渐出现了过度沉淀、共济性不够、欺诈骗保等弊端。医保改革是在医保战略性购买的框架下,优化门诊保障待遇结构性调整,不另外筹资、不新增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的前提下,提高门诊保障水平。
科协干群认为,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减少,并不意味着参保职工医保待遇的降低或损失。个人账户减少的“钱”将转化为统筹基金“大池子”的增量,用来承担以往个人账户“小池子”需要支付的普通门诊费用,且个人账户之前的累计结存仍归个人使用,实现保障“增量”。医保改革调节资源配置,共济保障,类似于“贫富均匀”。
科协干群认为,改革后,参保人可以把个人账户的“钱”用给老人等其他家庭成员,形成家庭内部“小共济”,提高家庭应对医疗风险能力。改革政策效益的显现也需要时间,要同步推进协同配套服务,如合理调整门诊报销的起付线与最高支付限额、尽快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