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的动物朋友”“小猪快跑,快跑!”南县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队带着奇妙的动物朋友走进南县一完小小学,为学校的孩子和老师们开展一次生动的动物科普。同学们兴趣盎然,通过科学实验、知识问答等形式,直观深入地了解动物知识。
这是南县科协联合多部门协作助力“双减”工作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县科协联合多部门充分发挥科学普及在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中的作用,通过开展系列青少年科普活动,让科学“潮”起来,激励广大青少年争做新时代追梦人。
一、引进科普资源开展校内课后服务
(一)合作共建中小学“科教课堂”。结合学校科技教育需求、办学特色,为提高学校科技活动水平和科普类课后服务质量,扶持创建一批“科教课堂”。县科协联合多部门开展交流合作,助推学校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共累计投入资金22万元,扶持创建“3D交互式虚拟实验”“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科教课堂”。
(二)组建科普教育专家资源库。运用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会校合作”。由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组建的科普教育专家队伍进学校开展科学讲座12期,指导支持青少年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机器人、人工智能、航天、科学影像、科学节、科学营、科学实践、科学探究等科技教育活动,广泛参与课后服务,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们一致好评。
(三)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组织科普报告团队进校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活动5次;组织“科学家精神”微视频大赛活动共评选出教师组一二三等奖作品各2部,学生组一等奖作品1部,二等奖作品2部,三等奖作品3部。其中,教师组优秀作品2部已在学习强国省级平台发表。
二、大力推动课后科学实践活动
(一)开设科普助力‘双减’专栏。打造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网络阵地。在县科协、县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开设科普资源助推“双减”专栏。链接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平台,共享“助推‘双减’”系列资源包、优秀活动案例等,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教育服务,满足多层次、多类别需求,实现多种科教资源互通共享,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
(二)配合构建市级“科普地图”。根据全县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分布情况。通过公布主题特色内容、设施条件、科普活动安排、地理导航位置、开放时间、联系电话等概况,配合建立县级完整的“科普地图”,方便学校、学生、群众了解最新的科普活动内容,既服务学校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又便于家庭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同时还作为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推动我县科普资源开放共享。
(三)提升科普教育基地实训能力。根据我县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同步调整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时间,强化研学课程建设,为举办青少年科技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小学校研学实践活动提供绿色通道。
三、不断提升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一)组织开展科学类教师培训。组织学校科技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中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班,机器人竞赛、人工智能等项目培训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教师指导水平。另一方面,邀请机器人编程优秀教练和本土优秀科普作家到学校开展无人机编程应用培训和本土特色产业科普讲座。
(二)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竞赛品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热情,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培养临场应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将学生竞赛与竞技类活动融入研学活动,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和创意编程大赛三大赛事串联,实现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2023年,组织全县青少年参加省、市第4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共有15件作品获得省市表彰,组织参加益阳市第四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中学组一等奖;积极举办南县第二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出金奖17个,优秀辅导老师18名。
(三)选树“最美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全县范围内选树10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科技教育事业长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有典型鲜活感人事迹的科技教育工作者,联合多部门授予“南县最美科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积极推进科普师职称评审,培养一批具备中、高级职称水平的骨干科技教育工作者。
打造“科教课堂”,建立“科普地图”,分享“科普经验”,选树“最美科教老师”,县科协结合“双减”与多部门协作系统规划与特色兼顾,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多层面、多维度对科普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提升与创新,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快速发展。